拓展器材综合服务商
3月22日,“2025地球一小时”中国区主场城市活动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主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承办。活动以“琴澳联动”为显著特色,围绕“为地球献出一小时”主题,呼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为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推动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助力实现“自然向好”和“双碳”目标。
在横琴文化艺术中心里,全天轮动进行的地球一小时主题沙龙分享会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环保人士齐聚一堂,一同探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有效策略,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可采取的助力自然向好的行动,引发了大家对环保责任的深入思考。
下午,以“社会组织如何通过传播推动个体的气候行动”为主题的对话在热烈开展。邀请了国内在气候传播与行动方面有突出实践的社会组织,分别以气候金融、“绿币厕所”、中国古代建筑的视角分享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内容,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也分享了作为枢纽型机构,如何推动行业的气候传播工作开展,激发个体气候行动意识,让更多人理解气候变化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也充分参与其中。
此次对话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能源转型项目高级专员聂辉梅主持,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高级经理张浩然、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晓东、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传播主管王晋轩、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开发与服务部项目助理罗文等,参与了讨论。
张浩然指出,受益于技术创新及2030全球三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目标的政策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全球发电量碳强度在2024年创新低,太阳能和风电增长速度快,但存在资金不足问题。气候资金总量有万亿美元级巨大缺口,绿色金融存在投放集中、类型有限等问题,资源高度集中于优质项目,对清洁能源产业链上游小微企业覆盖有限,且因该类企业抵押担保物不足、盈利能力改变等因素,绿色金融投放审慎。
基于上面讲述的情况,需要推动更广泛的可持续投资行为决策,开展投资者教育和市场培育。去年十月份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第一场《碳路司南1.5C Talk》,邀请资管机构讲述可持续投资实践,保险业分享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现实影响。传播目标是促进机构及个人投资商认清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引领青年一代发现并拥抱气候投融资机会。传播策略为重点推动演讲金句短视频的二次传播,通过机构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大众传播、合作网络群体和组织传播、意见领袖人际传播等多渠道并举,扩大影响力,推动价值认同和转变。
在讨论中,杨晓东分享了其组织在环保领域的突出成果。杨晓东介绍,二十余年来,绿色江河持之以恒开展冰川退缩监测,深入调研气候变化对高原居民生活的影响,并于2010年发布长江源冰川40年退缩4千米的重要报告。
随着318国道旅游热的兴起,大量游客涌入,给沿线生态环境带来不小压力。杨晓东表示,绿色江河借鉴长江源青藏线的保护经验,在川藏线甘孜段打造川藏绿色驿站。驿站采用节能建筑,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为绿币厕所供电,还借助负压原理和黑洞效应,兼顾生态环保和使用体验。同时,杨晓东提到,通过招募志愿者,引导游客将垃圾投入智能垃圾箱,以换取免费使用厕所的机会,开展体验式环保宣传。2023-2024年间,约45万游客接受环保宣传,超半数参与智能垃圾换绿币活动。此外,绿色江河还通过多种方式对当地居民、商贩和青少年等进行环保宣传与教育,借助赛马会等活动扩大影响力。杨晓东指出,绿色江河期望以这些实践为点,通过体验式方式影响更多人,在旅行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助力减缓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会上,王晋轩带来了“气候遇见古建”项目的精彩分享。王晋轩首先点明山西当前的困境与优势。山西身为传统能源大省,正处于转型的瓶颈期与窗口期。同时,山西拥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且年代序列完整的古建筑,堪称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但是近年来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正在给古建筑保护工作带来了严重挑战,如2021年连续多日的极端降水,导致平遥古城墙出现坍塌,众多古建筑正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面临严重保护危机。
为了应对这样一些问题,王晋轩所在团队于2022年开展了“气候遇见古建——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播”项目。该项目有着明确且多元的目标:在政策推动上,期望推动当地政府出台有关政策,关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政府宣传方面,力求政府传播更加贴近公众,让公众清晰了解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自身的影响以及应对之策;在公众认知提升上,希望公众能直观认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组织了一系列丰富且卓有成效的活动。项目邀请来自气候、历史、建筑、艺术等多领域专家及各类机构专业研究人员,面向山西从唐至明清各时期的古建筑展开气候变化视角地考察调研。同时,在山西省博物院举办“气候遇见古建”艺术展览,展览恰逢六五环境日与六一儿童节,人潮涌动,效果非常明显。展览期间,设置了孩子们亲手绘制古建筑病态图等互动环节,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气候与古建筑保护现状。此外,还面向政府开展研讨会、工作坊等系列活动,推动相关政府、文保部门关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遗产保护的挑战,同时还产出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古建保护科普手册等系列成果。
在气候与古建这一议题下,近年来,王晋轩所在团队衍生出“山河晋谣”传播品牌,致力于讲好山西低碳转型故事,在“山河晋谣”项目推动下,山西省发布了全国首个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下文化遗产保护宣言。不仅如此,项目还支持南京师范大学、太原理工、朔州市气象局等等多个团队在该领域开展研究与传播工作,持续深入传播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威胁及未来保护路径。王晋轩分享的项目全方位展现了通过传播推动个体气候行动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探索,成果斐然,极具借鉴意义。
罗文提到,自2007年至今,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民促会)连续17年支持国内社会组织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通过举办主题边会、专题展览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系统展示中国民间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创新实践。
2022年,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引领下,为夯实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专业基础,同步加强气候传播能力,中国民促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发起碳中和公益传播项目,即“CN计划”。该项目聚焦三大核心目标:强化社会组织气候议题传播能力、推动优质传播内容生产、建立多方协作的知识共享机制。
具体而言,该项目从四个方面展开工作。其一,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气候变化传播项目。三年间,已支持21家国内社会组织开展近30个相关项目,涵盖气候与古建筑、气候与美食、新能源交通、乡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转型等众多领域,传播效果非常明显,多个项目达到百万级传播声量。其二,提升国内社会组织气候议题的专业性与传播能力,通过举办工作坊、能力建设培训,邀请专业传播团队支持赋能,采用导师陪伴机制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其气候议题能力与系统传播力。其三,依托微信公众号、社群构建气候传播网络站点平台,促进了行业伙伴间的信息分享与交流,推动行业发展。其四,开发知识产品与研究成果,如气候策略传播使用手册、调研报告等,为行业提供实用工具与研究成果,推动气候传播能力与方法的创新。
未来,中国民促会将持续构建国际交流平台,助力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解决方案。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主持人聂辉梅与张浩然、杨晓东、王晋轩、罗文四位嘉宾共同就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可行路径与公众即刻可践行的行动分享了见解。
张浩然讲述在相关组织支持下,团队制作的小视频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其作品不仅在COP29大会现场媒体区播放,还在境外平台收获超300万观看量。他强调公众可从了解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身边事物,如古建筑的影响入手,像上海外滩建筑因黄浦江汛情及洪涝灾害呈现出的独特构造,便是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的生动实例。鼓励大家在旅行与日常见闻中,多留意此类现象,增进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议题的理解。
杨晓东向公众发出诚挚邀请,鼓励大家前往川藏绿色驿站体验特色绿币厕所。在旅游旺季,驿站志愿者报名和录取比例达30-40:1,志愿者能在服务中领略高原风光,进一步探索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王晋轩着重指出山西大量低级别文保单位面临着保护困境,他还透露山西将开展公众参与低级别文保单位日常监测和保护项目,期望更多公众投身其中,共同守护珍贵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
罗文从社会组织视角出发,强调气候变化后续行动多依赖社会组织推进,鼓励公众热情参加社会组织发起的各类气候行动,无论是在社区、学校还是企业,从身边小事做起,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工作的参与热度,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